杨尚昆最后的日子:回归平凡

70     2025-08-07 06:45:21

杨尚昆,身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按理说,我与他的距离本应相隔十万八千里。然而,命运的安排却赋予了我与他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会,尽管这样的机会不多,但每一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遇见尚昆先生,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央机关。在那个时期,大家习惯于直接呼其名,而非冠以职务。当时我任职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刘少奇研究组,是一名初级研究人员。在负责编辑《刘少奇选集》的同时,我还着手筹备《刘少奇年谱》的编纂工作。

那日,尚昆莅临文献研究室,其身着一套军装,那正是标志性的“红星熠熠于帽顶,红旗飘扬于两侧”的制式军装,彼时他正身兼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及秘书长之职。步入文献研究室的会议室落座,他忽然高声呼唤:“沈剑心,递给我一盒火柴。”

沈剑心彼时担任文献研究室办公室的副主任与秘书处处长。我知晓他曾是延安时期的干部,常见他身着朴素旧衣,脚蹬一双解放鞋,骑着三轮车搬运物品。未曾想,他与和尚昆关系如此亲近,更出乎意料的是,尚昆还记得他,态度亲切得仿佛昨日才曾并肩。

那天所谈内容众多,现已模糊不清,唯有关于刘少奇在长征结束之后转至北方局任职的细节,记忆犹新。谈及“一二九运动”的史实,尚昆曾言及以下这段话:

长征尚未抵达延安之际,队伍抵达云阳,中央遂作出决策,任命少奇同志前往北方局担任书记一职。少奇同志随即启程。1935年12月抵达天津,此时,北京“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已传至耳畔。因此,可以明确,“一二·九运动”并非北方局所组织,而是由北京的地下党员发起的。

尚昆当时直接主管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自1941年起,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始终身处党中央的核心机关,担任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一职,扮演着首席管理者的角色。虽然主要负责辅助性工作,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他堪比一部活生生的档案,胸中藏纳着众多机密。因此,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大量工作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

尚昆,一位地道的四川人,即便到了晚年,依然坚守着那口浓厚的川音。他的身材不高,却肌肉结实,额头宽广,眼神略带突出,右眼相较于左眼略大,笑起来时,那宽广的嘴角更是让人倍感亲切。他没有半点架子,总是显得格外平易近人。

或许与家教相关。

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在四川潼南县双江镇诞生。此镇亦称杨家场,因杨姓居民众多,村名便由此大姓人家而得名。居民多系外省移民。其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据传为东汉太尉杨震的二十六世孙。南宋末年,他以进士身份被授予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县令一职。宋室覆灭后,因无法返回故籍,便在湖南辰溪县定居。

1696年,杨文秀的裔孙光字辈的三位堂兄弟携手沿涪江溯流而上,先后抵达四川,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安家落户。在这三人中,杨光基选择在蓬溪县涪江的左岸,即如今的潼南县新林乡姬家坝定居。他的第四代孙辈杨世绥,便是杨尚昆的曾祖。

在家庭中,对尚昆影响最深的无疑是他的四哥杨尚述,亦即杨闇公。杨闇公于1924年投身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行列,次年便晋升为正式党员,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执行委员会(相当于省级委员会)的书记兼军委书记。他与吴玉章、肖楚女、童庸生、朱德、刘伯承等杰出人物并肩作战,致力于在四川地区建立党组织和青年团,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发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他策划了顺泸起义,支持北伐战争,为国民革命的推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7年,杨闇公不幸沦为反动军阀的阶下囚。面对威武不屈的杨闇公,军阀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手段,割舌、剜目、断手,最终将他残酷地杀害。

杨尚昆自幼坚定革命信念。

杨尚昆曾言:

在我家共产党员的身份仍属秘密时期,便有六位成员投身其中,这在那个时代实属罕见。这个家庭涌现出众多共产党员的原因,既与家庭内部的状况有关,也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具体到家庭内部,这与我的四哥杨闇公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文献研究室工作了数年之后,尚昆的二公子杨绍明自新华社摄影部转至中央文献研究室,加入了邓小平研究组,并担任副组长一职。自那时起,我便开始参与到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创办工作中。

绍明,一位摄影大师,镜头下记录了邓小平的诸多影像。追溯至他年幼之时,便已频繁携带相机穿梭于中南海,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留下了众多珍贵影像。

随着出版社的初创,绍明与邓小平的同事们正着手编纂一本《邓小平画册》,该书自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此过程中,绍明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画册的印刷与推广工作大多在香港进行。绍明曾多次带我赴香港,亦曾数度造访位于北京前圆恩寺胡同的杨宅。我深知,尚昆有时宛若一位隐居在胡同中的长者,与居委会的阿姨们闲聊家常。

杨尚昆、李伯钊晚年夫妇

拜访杨宅途中,不时有幸遇见尚昆,他总是面带微笑与我握手,甚至偶尔闲聊几句,全然没有国家主席的威严。记得曾在绍明房内与他商讨公事,忽闻一声呼唤:“小二,我欲理发,你同去否?”话音未落,尚昆便走了进来。他见到我,表情严肃地表示:“请你转告李琦同志(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请他切勿编辑出版关于我的任何著作,无论是文集、年谱等。”

尚昆素来生活简朴,家中并无奢华的装饰,饮食亦极为简单。记得有一次,我造访他的厨房,墙上贴有一张精心安排的一周食谱。我发现,当日的早餐仅是菠菜粉丝汤、煮鸡蛋与馒头。那时,尚昆的妻子李伯钊已故去数年,他独自一人,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

“不用了,就这样吧。”

我无语了,国家主席吃我们的剩菜!

“老爷子在外面看起来精神矍铄,怎么在家里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呢?”绍明笑着回应:“那是因为他脚上穿着拖鞋罢了!”

翌日,于电视屏幕上目睹他接待外宾的场景,依旧神采奕奕,步履稳健。

杨尚昆同志的革命生涯,历经无数波折与考验,早已锻造出坚韧不拔、荣辱不惊的品格。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列为被打倒的“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核心成员。然而,不论遭遇批斗还是流放,他总能保持一颗宽广的心胸。他的长寿,亦得益于这颗宽广的心胸。

1992年秋季,于党的十四大期间,他毫无预兆地被剥夺了所有职务。与之同遭此命运的,还有他的胞弟杨白冰。十四大的开幕式落下帷幕之际,邓小平步出会场,准备返家,杨尚昆等一众人士紧随其后,送至电梯口。邓小平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尚昆言道:“你得想得开些!”尚昆回应时,连声重复:“我想得开,我想得开。”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拍摄的。

1994年,我们着手制作一部12集的纪录片《邓小平》,虽已获取相关素材,却因当时政策限制,未能获准使用,最终只得搁置。

无需赘述其中的曲折是非,我所目睹的,仅是一位革命者宽广的胸襟。

自1992年起,直至1998年离世,杨尚昆真正过上了退休生活。其间,他曾搬迁至后海畔的小翔凤胡同,那里曾是叶剑英元帅的住所。无论身处何地,邻里街坊都对这位慈祥的长者报以热忱的接纳。

来源:新周说

云水襟怀松柏志

刘思扬(新华社记者)

一串串花篮与花圈,装点着位于京城柳荫街的这个幽静院落;一封封来自五湖四海的唁电与唁函,承载着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哀戚与深切缅怀。

1998年9月14日,凌晨1时17分,一个悲痛的时刻降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杰出领导者杨尚昆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悲讯传来,前来凭吊的人群络绎于途;在哀乐的旋律中,众人纷纷向他的遗像鞠躬,表达哀思与敬意。

一位资深将军赠送了这样一副挽联:“沙场征战,将军英姿焕发;帷幄之内,长者风范长存。”

一位中年干部笔锋一转,感慨道:

“魂魄将随仙鹤与先辈相聚,神志则紧握嘱托,留待晚辈继承。”

澳门一位声望卓著的人士挥毫题诗以示哀悼:“世纪伟业延绵展翅,继往开来,擎天巨柱静默屹立。”

……

一串串挽联,一阕阕悼词,悄然传递着人们对这位为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奋斗终身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衷心敬意与深切怀念。

身为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同志将七十余载的岁月倾注于革命事业,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国家建设贡献了全部心力,并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3年,卸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他,始终坚定地维护并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工作,持续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大业,并在享受着退休老人宁静晚年的同时。然而,在他迈入92岁高龄不久,命运的无情病魔便无情地向他发起了挑战。

本月7日,杨尚昆同志因病情加剧,入住了解放军301医院接受治疗。其病情迅速引起了党中央的深切关注。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示:尚昆同志乃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必须全力以赴,竭尽所能进行救治。自那时起,众多知名医学专家相继从兰州、天津、上海等地汇聚至北京,共同为尚昆同志的健康出谋划策。

病情持续恶化。

“目前,三江流域正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党中央、国务院已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我们有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杨尚昆露出满意的笑容,表达了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充分信任与殷切期望。

在即将前往吉林进行考察之际,李鹏委员长专程前往医院进行探望。他向医院领导表达道:“尚昆同志身为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历经沧桑,意志坚韧不屈,我衷心希望他能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与悉心照护下,最终战胜病魔。”

8月20日,朱镕基总理在结束了湖北、江西的抗洪一线工作后,立刻前往医院进行探望。谈及今年那场罕见的洪水及其中央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杨尚昆同志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由衷地表达道:

“只要你们有办法,我便深感欣慰!”

9月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莅临医院探望,并与杨尚昆同志亲切交谈,谈及日常生活。李瑞环表示:“您始终以忠厚长者的风范示人,我久仰大名,今日终于得见。”他衷心祝愿杨尚昆同志精神焕发,早日恢复健康。杨尚昆同志对李瑞环的关心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9月1日,医院再次发出病危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闻讯也相继赶往医院看望,指示医生尽力抢救。

在杨尚昆同志病情严重住院治疗期间,以及他不幸离世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出对这位伟人的深切关怀与哀思。

“尚昆同志是真正心系同志、关爱同志的人,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性格正直,我对他充满敬佩。如今他突然生病,我深感忧虑。”

“岁月如梭,我对少奇同志的思念却愈发深厚。每当忆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遭受的磨难,心头总是难以平静。今岁恰逢他百年诞辰,即便身患疾病,我亦竭力撰写此文,以尽我的一份缅怀之责。”望着昏迷不醒的杨尚昆同志,王光美同志眼含泪光。她轻柔地吻了吻杨尚昆同志的手,满怀诚意地为他祈祷健康。

老战友们的家人纷纷莅临。那些“四·八”烈士——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同志的子女们,至今仍深藏心底的,是1996年“四·八”烈士遇难五十周年的那个时刻。那时,已从领导职务上卸任的杨老,尽管年逾九旬,却依然特地远赴延安,参加了纪念活动。在那里,他向他们详细讲述了“四·八”烈士的英勇牺牲历程,阐述了烈士们对党和人民的卓越贡献,并对年轻一代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昔日在广东共事的同仁们重返故地。他们仍铭记于心,自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杨尚昆同志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的那段时光。他坚定地执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制定的历史性决策,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并积极参与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他亲自领导广东实施特殊政策,尝试创办经济特区,推动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先行一步”,致力于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示范窗口。

杨尚昆同志全力协助邓小平同志推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开放。在他的书房里,至今醒目地摆放着一张邓小平同志和他亲切交谈的彩色照片。工作人员回忆道,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春节,杨尚昆都是同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的。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主张,鼓励上海人民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在杨尚昆同志病情加重之际,邓小平同志的家人,包括夫人卓琳及子女们,以及彭真同志的家属,夫人张洁清及其子女,均特地送上了花篮,以表达他们对杨尚昆同志的深切关怀与诚挚祝福。

朵朵鲜花,频传问候,无不彰显着民众对这位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正如国画泰斗刘海粟在他八十华诞时所赠松柏图上题写的:

“胸怀云水,气节松柏。”这恰恰是他一生的真实缩影。

“若不惩处这样的败家子,必将阻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面对某些粮食企业收粮时做假账的报道,他忧虑地感叹:“我们过去曾因造假而付出代价,如今一些地方仍旧如此,怎能不令人担忧!”

病情愈发严重,阅读报纸成为了一种奢侈。于是,他请求工作人员代为朗读。《人民日报》与《参考消息》成为了他每日必读的报纸,涵盖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丰富内容。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文章,他甚至会要求工作人员反复朗读,以求深入领会。

在疾病缠身的岁月里,他未曾放下对灾情的密切关注。每当目睹那富饶的两湖平原化作一片汪洋,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他的心头便涌起阵阵悲痛,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而那些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他们不畏艰辛,坚守岗位,他总是由衷地感叹:“战士们,你们辛苦了!”对于那些在抗洪前线懈怠职责、临阵退缩的基层干部,他义愤填膺,直言:“这样的干部必须严查严惩!”当他看到军民同心协力,昼夜守护着堤坝,甚至有人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工地上,他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敬意:“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尤其是目睹亿万同胞积极捐款,一批又一批抗洪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他自豪地对工作人员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洪灾的坚实后盾。”

“当前南北正值灾荒,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我们必须节约。你们当中谁擅长缝纫,能否帮我将腰身收紧一些?”

为了向受灾群众传递一份温情,他敦促身边的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活动。在8月初,目睹灾区急需各类药品的紧急状况,他毫不犹豫地指示子女将银行中储存的2万元现金尽数捐出,以解灾区燃眉之急。这2万元,正是他和夫人李伯钊在恢复工作后所补发的部分薪资,它们已在银行中静静地沉淀了二十余载。

今年伊始,杨尚昆同志重返祖国的怀抱,莅临香港,这片他曾深情的土地。期间,他拜访了众多老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虽笼罩着全球,但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曾连续数日,密切关注着香港股市的动态。在与身边工作人员的交谈中,经济形势的议题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有祖国的坚实支撑,香港必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入住医院之初,杨尚昆同志身体状况良好。恰逢此时,中央电视台热播《叶剑英》与《朱德上井冈》两出历史剧集,那些熟悉的历史镜头勾起了他对革命同袍的深切缅怀,亦激起了他回顾并梳理党的历史的渴望。

值此我们党、国家及军队三位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同志百周年诞辰之际,杨尚昆同志作为他们的战友,心中不禁涌起对故去的深切缅怀。开年伊始,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相知相识五十年——我所了解的恩来同志》一文,随后便着手筹备撰写悼念刘少奇和彭德怀同志的纪念文章。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主旨、篇章布局及文风,他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杨尚昆同志的直接指导下,这两篇文章已顺利完成初稿。入院之后,他更是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并提出了一系列修改建议。

他反复强调,历史乃客观之实,唯有公正对待、如实记录,方能不负先辈,不负今人,亦不负后世。

自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尚昆与党并肩走过了长达70余年的风雨岁月,成为中共党史中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1935年1月,他出席了在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重大失误提出尖锐批评,并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方针。会议结束后,他与彭德怀并肩作战,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英勇奋战,成功夺取娄山关,并与红一军团共同收复遵义城,实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的首次重大胜利。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并坚决对抗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危急关头,他与叶剑英密切协作,巧妙应对,成功帮助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大部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

去年春季,杨尚昆同志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热切地表达了自己将毕生经历付诸笔端的强烈愿望,并迅速获得了党中央的同意。在亲自策划和协调下,回忆录的撰写工作全面展开。为了确保这部作品的品质,自上年伊始直至住院,他与撰稿人进行了近百次的深入交流。在部分章节初稿完成后,他亦提出了诸多修改建议。即便身处病榻,他亦念念不忘此事,多次询问进展。他将这项工作视为对党和人民应尽的一份最后职责,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深厚情感。

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杨尚昆同志的病情却持续恶化。他比喻道:“我的身体状况,犹如岌岌可危的长江大堤,正面临着重重的考验。”

“您觉得疼吗?”他总是坚定地回答:“不疼,不疼。”

曾有一段时日,他每日需输液,手臂上布满了密集的针眼,瘀痕累累。无奈之下,医生们只得改用颈静脉穿刺。鉴于他血小板计数偏低,出血与感染的风险较高,医院方面对此犹豫不决。杨尚昆得知此事后,便勉励医生们摒弃疑虑。在穿刺过程中,尽管他痛得浑身颤抖,却始终未曾发出一声呻吟。在杨尚昆的默契配合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杨尚昆同志曾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一职,对治疗过程中的密切配合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对其病情保持透明,希望得到真实的病情反馈,以便能够有效配合治疗。在第二次会诊中,院方以委婉的方式向他透露了病情的真相,他听后神情平静地表示:“得知患病,我心中固然难过,却也感到欣慰,因为你们坦诚相告。请你们放心大胆地进行治疗,我必将全力以赴,积极配合。”

得知病情后,杨尚昆表现出了罕见的镇定。在医生检查结束后,他身躯孱弱,却努力起身,向众人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面对新任医生,他总会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状况,并尽力为他们安排妥当的生活。对于初来乍到的护士,他总会耐心地忍受着病痛,与她们闲聊家常,讲述趣事,以减轻她们的紧张感。

始终投身于救治与抢救一线的医生达万明和范利表示:他是一位待人温和、令人感到亲切的长者,同时亦是一位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老人。

为了补充体能,每当身体有所好转,杨尚昆便在病房内坚持进行散步。即便医生建议仅行走八圈,他仍旧咬紧牙关,坚持多走两圈。

“我必须将用餐视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当天,他努力克制着,勉强吃下了两小碗粥。医生推来了彭真同志曾使用过的轮椅,他坚持要下床尝试坐坐。接着,他又要求站立片刻。尽管身体颤抖不已,虚汗淋漓,他仍咬牙坚持站立了数分钟。他感慨道:“只要能够动弹,便意味着我的身体尚未完全垮掉。”

然而,病魔无情人有情。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下,杨尚昆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9月2日的下午4时,他强忍着病痛,将家人唤至病榻之前,召开了生命中最后的家庭会议。

“今日召见各位,一来是为了交代几件要事,二来则是为了商讨一些事宜。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请各位不必过于哀伤……”

至于我的身后之事,首先恳请中央予以简化的指示,尤其是在今年遭遇重大灾害之际,更应从简行事。记得1996年,我曾赴太行山探望当地的乡亲,他们诚挚地希望我未来能落叶归根。然而,那样一来开销颇巨……因此,我更希望在我火化之后,能够将骨灰送回我的故乡潼南,与四哥一同安息。杨闇公埋在一起。”

家庭会议结束后,杨尚昆陷入了半醒半梦的模糊状态。在清醒的时刻,他坚持让工作人员为他朗读报纸,关切地询问灾情的最新进展,以及大堤的安全状况。在听报过程中,他偶尔会陷入昏迷,然而一旦苏醒,他又要求继续为他朗读,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9月6日,也就是他进行胃插管手术的前日。

“待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我定会登门拜访,一睹回归后的澳门风采。”

杨尚昆同志已离我们而去。他的离去,伴随着对过往岁月的宁静沉思,亦饱含着对未来前景的热切展望。他坚信,新一代的接班人必将成就前辈们未竟的夙愿。

杨尚昆骨灰中发现的,留存于其体内长达63年的弹片

此弹片长度为1.5厘米,宽度1厘米,厚度0.5厘米。它系杨尚昆在长征途中遭遇创伤时所遗留体内,直至1995年杨尚昆仙逝,于火化遗骸时方才从其骨灰中得以发现。

1935年4月25日,红军长征队伍抵达云南省沾益县境内。在红三军团主力行进至白水镇东部地区时,不幸遭遇了国民党空军飞机的猛烈轰炸。

在激战中,杨尚昆不幸遭受小腿重伤。鉴于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腿中的三颗弹片仅成功取出两颗。其中一枚,大小如指甲盖,深深嵌入肌肉,难以取出。无奈之下,军医只得对伤口进行包扎,而杨尚昆则被抬上担架,继续随部队行军。经过一番辗转,他终于回到了陕北延安。然而,当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检查时,却发现这枚弹片已与肌肉紧密相连,无法被取出。于是,这枚弹片便永久留在了杨尚昆的小腿之中。

1998年,杨尚昆与世长辞,在其家属整理遗骨之际,竟意外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花纹细腻且弹刺清晰可见的旧弹片。值此2007年7月5日杨尚昆百年诞辰之际,杨尚昆的长子杨绍明慷慨地将这枚弹片捐赠给了遵义会议纪念馆。

2010年,贵州省文物局专家组经过鉴定,确认该弹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已被陈列于遵义会议陈列馆之中。

这颗弹片,自63年前嵌入杨尚昆的体内,随季节更迭与岁月流转,其带来的痛楚之深,实难以言喻。

历经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走过激情满怀的建设时光,再到辉煌灿烂的改革时期以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枚弹片静默地述说着共产党人那钢铁般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