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球因为一个“小小”的运河而差点被搅得天翻地覆。你很难想象,就在二战的硝烟还没散尽的时候,法国总理摩勒竟然真心实意地向英国发出一份邀请:要不我们两家合个伙,直接变成超级大国?不仅名字都起好了,还打算让英国女王当“总统”。听起来比电影情节还离奇,但这一切确实差点发生过。可这样的“世纪合并”方案到底是绝世好棋,还是一场精明算计?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国家利益博弈?谜底未揭开,先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笑到最后的,会是哪一边。
有人说,英国和法国像一对分分合合的老夫妻,历史上吵过架、打过仗,冷战期凑一对算朋友。二战刚结束,这两位都是元气大伤:英国赔了钱,丢了地,靠美国接济过日子;法国也笼中困兽,家底被折腾薄了。但他们都舍不得大国的面子,都觉得“联合国”那张桌子自己还得坐C位,哪怕已经虚了。
有意思的是,法国总理摩勒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英法要“合体”,组成“盎格鲁法兰西共和国”,而且英国女王是头儿。这下英国坐不住了,法国内有人欢呼“此举可称世纪联姻”,英国媒体却戏言“法兰西想吃回英国的老本”。双方在内外交锋中,小算盘都拨得唰唰响。
不过摩勒并不死心。这一次合并方案,不仅仅是拿名头,还谈到合并军队、共享领土、合伙分钱。英国人表面镇定,内心其实划着小九九:你法国是想抱我大腿,还是想借船出海?合并真成了,谁说了算,英国会不会丢老大?谜团就这样悬在桌面,一时谁也不敢揽下这个烫手山芋。
大也好,小也罢,英法这次合体观念其实源自现实焦虑。当时世界风向陡变:美苏两家分庭抗礼,英法“老欧洲”逐渐被边缘化。就像两家合伙开饭馆,食客全都去隔壁火锅店(美苏阵营)排队,联合国五常的“铁饭碗”,看着似乎也不稳。
法国怕的,是自己掉队。国内舆论把合并说成“救命稻草”,以为融入英国资源,马上能再站大国行列。普通法国家庭觉得“要是真和英国合了,说不定福利还能涨点,孩子出国学习方便。”可英国老百姓却说,“跟法兰西谈合作,岂不是拖累我们?现在我们还靠美国救济,再给法国分钱,这账怎么算?”
利益面前,双方都在扯皮。精英们盯着全球格局盘算,公民更关心饭碗问题。有人担心文化融合噩梦,饭桌上唠嗑:“以后喝下午茶还是喝红酒?”底层工人吐槽,“合并后领导来巴黎,我们是不是得学法语?”看上去,是两个国家的战略决策,实际上也搅动了普通人家长里短。
表面上,双方都在谈所谓“合并新时代”的美好前景。政治家们在电视里侃侃而谈,媒体纸上大吹特吹所谓“强强联合”。一度英法关系比以往更加“如胶似漆”,甚至法国还一再邀请,要把老牌女王请到巴黎当元首。
可话糙理不糙。一部分英国议员跟政府打起太极拳,大喊“绝不能让法国人摘了英国的果子!”英国保守派担心,一旦真正合体,英国人的利益会被稀释,法兰西“乘虚而入”,掌控核心资源。“现在我们还能靠美国罩着,如果把法国拉进来,这家子账扯都扯不清。”反对者一针见血。
而历史上的兄弟“反目”没少过——英法曾经大打“百年战争”,互相拆台的传统由来已久。即便两国元首口头承诺“平等互信”,街头巷尾群众也不信这一套。有老上海的网友曾调侃:“这俩国家,一个讲‘喝红酒',一个讲‘吃烤肉',能合成一伙?”
一时之间,好像大家都在谈未来怎么美好,实际没人肯下决心迈出那一步。议会每天讨论,政府各种方案,经济账更是越算越糊涂。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涌动着彼此的不信任与攻讦。
正所谓暗处才有大戏。就在外界以为合并方案快要被打入冷宫时,法国再一次抛出“拉拢橄榄枝”。这次他们许诺,只要英国点头,不但边界开放,军事一体化,还可以让英国主推全球事务,所有好处都优先英国。摩勒甚至自降身段,甘当副手,号称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表面看,这是极致诚意,背后却可能暗藏杀招。
局势急转直下,英国内部开始分裂了。主张合并的一拨人说:“这可是百年不遇的机会,能救英法于水火,让我们和美苏分庭抗礼,何乐而不为?”反对派拉起横幅:“别傻了!法国忙着借我们的势,闹不好最后咱还成了散财童子!”
法国一边拼命拉拢英国,一边密谋新路,自家小算盘也啪啪响:既然和英国合不了,干脆和德国人搭伙,建个“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后来的欧盟雏形。这一回头,原本藏在桌底的小心思全都浮上水面。英法“合并”转眼变成“各自为战”,两国之间的地缘拉锯战被推到了顶峰。回头想想,在国际政治这盘大棋里,利益才是永远的王道。
合并计划凉了之后,表面上天下太平,英法关系回归正常。但仔细看,暗流根本没停。法国另起炉灶搞起经济共同体,英国加入又犹豫,嘴上说欧洲一体化,心里却打着“独立王国”的小算盘。
更尴尬的是,欧洲经济形势变天,石油危机、美元波动、德法经济联手搞产业革命,英国却自顾不暇。脱欧公投一锤定音,英国选择重新做“孤岛”,彻底和欧盟掰了。两家的分歧不减反增,贸易壁垒、文化观念都成了新障碍。你有你的欧盟,我有我的英镑,没人愿成为“分母”。
而全球力量格局,一再告诉世界一个朴素的道理:英法即使“强扭在一起”,大概率也难撼动美苏大山。联合国五常席位变成象征,真正的话语权还是靠国力、经济和军事实力硬撑。合并没成,欧洲却折腾出了欧盟这团大火——热闹是热闹,可利益冲突比婚姻还复杂。
更大危机其实刚刚开始。俄罗斯虎视眈眈,美国“退群”搞自家优先,英法两国左右为难。经济上捆绑在一起,政治却难掩裂痕。合伙没谈成,各自掉进“脱欧”烦恼,还闹出了移民难题、经济衰退,社会撕裂。有网友调侃:“这俩国家谈恋爱一百年,就是娶不上媳妇。”历史又一次教育世人:国家间的“秀恩爱”,其实就是各自精明打算盘。
这些年常有人说,“如果英法真合并了,岂不是成了欧洲超级大国?”听上去讲得头头是道,可真要让两个以自我为中心、历史上干过无数“互相扯后腿”的国家坐一张饭桌,能顺利分肉喝汤?英国老想着当家作主,人家法国也不是好欺负的主,嘴上说得响亮,实际哪肯把本国利益让出去?这一套“蜜月外衣”其实满是补丁,没几个真干活的。
再说现在时不我待。英国脱欧后,摸摸口袋才发现“脑袋一热”让自己卡在欧洲门外,法国玩命拉拢德国,自己成为半边天。曾经“合并就能称霸世界”的豪言,现在听来像小品台词。如果真那么美好,为啥这两国至今还没在一起?国家利益这事,哪有那么浪漫,嘴皮子上说得溜,真掏钱、分权、让地盘,谁都不会舍得。
有人说“合作共赢”,看似高大上,实则鸡毛蒜皮。英国人怕失去话语权,法国人怕吃独食被人打翻饭碗。就算联合国五常的“铁饭碗”稳,其实每家都暗戳戳盯着别人的鸡腿。把大国关系包装得像童话故事,结果还不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您怎么看英法几十年前的“世纪合并大计”?有人说,如果当年成了,或许能改变欧洲甚至全球格局。也有人说,国家毕竟不同于公司,利益分配才是死结。你觉得,这是一次错失的伟大历史机会,还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白日梦”?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你更支持哪一方?你觉得今天的中国,有必要和哪国“深度捆绑”吗?谁会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