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前脚挥舞反倾销大棒,后脚防长却在青岛主动要求“永久解决”63年边境死结?这看似精神分裂的操作,并非偶然。G7峰会遭遇冷遇、美国关税重压下,莫迪政府被迫豪赌,一场事关印度国运的“战略自救”正悄然上演!其背后,隐藏着西方世界“用完即弃”的残酷真相与印度深不见底的战略困境。
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操作,并非偶然发生。它是一个在G7峰会遭遇冷遇,又面临美国关税重压的区域大国,所发出的真实信号。
这究竟是莫迪政府幡然醒悟的战略转向,还是一场深陷困境后的被迫豪赌?答案隐藏在一系列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之中。
2025年6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加拿大G7峰会的经历,无疑是一次公开的外交羞辱。他没有获得任何单独会谈的机会,也没有出现在欢迎合影中。
西方媒体对莫迪的访问反应平淡,甚至将其边缘化。这清晰地表明,印度在西方眼中,远非真正的战略伙伴。它更像是一枚“可利用的棋子”,价值被高估。
G7峰会结束后,紧接着便传来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的消息。美国宣布对印度多种商品,包括钢铁、汽车和化工品,征收高达25%的惩罚性关税。
此举对印度制造业构成了直接且沉重的打击。印度本土企业,如塔塔和马恒达,面临出口订单锐减的困境,这让其“本土制造”的梦想濒临破灭。
事实证明,西方国家不仅不会为印度在边境问题上“撑腰”,反而会在印度显露虚弱时,毫不留情地施加重击。这宣告了印度“联美制华”战略的阶段性失败。
幻想破灭之后,现实的引力变得不可抗拒。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外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安全和战略平衡上,它无法回避对中俄的深度依赖。
首先是技术层面,印度对中国稀土产业的严重依赖是其工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印度超过80%的稀土,都需从中国进口。
尽管印度投入巨资尝试建设本土稀土产业链,但因缺乏核心提炼分离技术,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得印度现代工业和军工的命脉,仍被中国牢牢掌握。
其次是安全依赖。在青岛会议期间,印度同步宣布将采购新一批俄制苏-30MKI战机以及S-400系统升级部件。
这证明了印度军事体系无法与俄罗斯彻底脱钩。它需要俄罗斯来维持其庞大的军力,特别是在航空和防空领域。
再看地缘战略。2025年5月7日,印巴在克什米尔边境发生小规模空战,印度一架“阵风”战机受损,暴露了其在与巴基斯坦对抗中的潜在劣势。
这进一步论证了印度无力同时应对两条主要战线的压力。考虑到中巴两国间的特殊战略关系,缓和对华关系,成为印度稳定西部边境、避免战略透支的现实选择。
在无法稳住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同时,印度根本无法全力应对来自东部的中国。这种两线作战的压力,促使印度寻求对华关系的缓和。
上海合作组织(SCO)的平台,成为印度修复与中俄关系、实施其战略再平衡的关键跳板。青岛会议,正是印度应对上述多重危机的一次集中体现。
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术行动,旨在“一石三鸟”,同时实现多个战略目标。第一,也是最核心的“一鸟”,是与中国防长董军的会谈。
印度防长辛格在此次会谈中首次主动提出,中印应寻求“永久解决”边界争端。其随行人员中,甚至包含经贸和能源官员。
这清楚地表明,印度意图通过缓和边境紧张,来换取经济发展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喘息空间,缓解其在稀土等问题上的困境。
第二“一鸟”则是与俄罗斯防长别洛乌索夫的会晤。通过上合平台敲定军购协议,印度不仅能满足其军事需求,更可借此修复因俄乌冲突而受影响的军事合作。
此举也向外界宣示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避免被美国完全捆绑。它在告诉世界,印度不会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仍追求多元化的战略平衡。
至于第三“一鸟”,则体现在青岛会谈前,印度财政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叔丁醇钾和塑料加工机械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对印度国内强硬派的政治交代,是一种平衡内部民族主义情绪和经济现实压力的“对冲”手段。它让印度政府在对外示好的同时,也能对内有所交代。
面对印度的姿态,中国也给出了回应。在会谈前,中国宣布重启自2020年起中断的、供印度信徒前往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的朝圣通道。
这释放了善意,但中方也保持了审慎。对于稀土进口,中国实行双轨监管,展现了其“欢迎对话,但更重行动”的底线思维。正如中方所言,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但也将“步步为营”。
至此,印度在2025年6月下旬的矛盾行为得到了解释。它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在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后,不得已采取的“对冲”策略。
辛格的青岛之行,与其说是寻求“和解”的开端,不如说是印度“西向战略”破产后,一场迫于“三重依赖”压力的“战略自救”。
其姿态的转变,根本上源于自身困境,而非发自内心的战略诚意。中印关系63年的僵局能否真正打破,关键不在于一次会议上的表态。
更在于印度能否真正放弃机会主义的“战略摇摆”,用持续、可信的行动,比如边境军队后撤、建立互信机制等,来证明其诚意。否则,任何因一时困境而起的“握手”,都可能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再次松开。